太岁肉灵芝销售公司 | 企业免长途费电话 13811551108

山海经:视肉是一种神兽,还是传说中太岁肉灵芝?我们忽略了什么

分类:太岁传说 阅读:31485

在《山海经》描述帝陵山冢与众多动物、植物、玉器的时候,经常会发现这么一种物体与之并列,它的名字叫做“视肉”,而后人则根据其神奇的特性,将其与太岁联系起来,那么真的有这种“更生无尽”的肉吗?

泛览周王传,流观山海图;俯仰终宇宙,不乐复何如?

(一)山海经里的视肉

在《山海经》中,视肉的出现频率极高,共计多达13次,而且出现的地方也很有规律,基本上都是风水绝佳之地,比如帝尧、帝喾所葬的狄山,吁咽、文王所葬的汤山,颛顼所葬的务隅之山,舜与叔均所葬的苍梧之野,还有物产丰饶的王母之山等;此外,它的出现也多与一些动物并列,诸如离朱、三骓、黄蛇、熊、狼等。

那么,在以上地域频繁出现的“视肉”必然不是普通之物,那么它到底是什么?

实际上,郭璞的解释开了后世浮想联翩之先河,他在注释《山海经》“视肉”条时:“聚肉形,如牛肝,有两目。食之无尽,寻复更生如故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视肉它就像一团肉,形状像牛的肝,长着两只眼睛,它永远都不会死,割下它的一块肉,它马上会长出来一块,和原来一样,永远割不完。

但是,好像说了半天也没有明确说它到底是兽类还是树木还是其他。所以郭璞在他的《山海经图赞》再次解释:“聚肉有眼,而无肠胃;与彼马勃,颇相仿佛;奇在不尽,食人薄味。”

显然,郭璞也看到了“聚肉”在经文中与“虎、豹、熊、罴”等动物类并列出现,所以便将“视肉”理解为长有“眼目”的动物类的肉体,又参考流传的“聚肉”传说,将“视肉”详解为形似“牛肝”或“马脖”的“更生无尽”的“聚肉”。

所以,按照郭璞的想法来看,“视肉”应该是一种动物,而且有着怎么吃都吃不完的特性。

(二)其他古籍的聚肉

正因为郭璞提出了“视肉”具备“食之无尽、更生如故”的神异特性,所以后世学者也沿袭此说,在其他古籍中也找到了与“视肉”极为类似的记载,比如在《神异经》中就有“无损之兽”,以及《博物志》中的“越隽国之牛”。

《神异经》云:南方有兽,名无损之兽。人割取其肉不病,肉复自复。

《博物志》(异兽)云:越隽国有牛,稍割取肉,牛不死,经日肉生如故。

在这两种说法中,不论是无损之兽还是牛,都属于动物类无疑,这点与郭璞相同,但唯独在外形上有所差异。此外,以上所言的“肉复自复”、“经日肉生如故”,均与郭璞所说的“更生无尽”的“聚肉”类似,都属于传说中食之不尽的“复生肉”类。

但是,显然这种“复生肉”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闻所未闻之事,太过于匪夷所思了,所以便有令人怀疑“视肉”并非普通动物之肉。于是后世之人开始附会:“聚肉”或“自复肉”应该是“肉灵芝”或“太岁”那类的生物体。

(三)本草纲目肉灵芝

实际上,不仅郭璞将“视肉”认为是一种兽类,即便在明代神医李时珍所著的《本草纲目》中,也将“视肉”视为动物肉类的“聚肉”而将其放在了《本草纲目·兽部》之中。他这样说道:

《田九成西湖志》云:董表仪撤屋掘土,得一肉块,术士云,太岁也。弃之,亦无害。及《山海经》敦隅之山,及开明南北东南海外并有视肉。郭璞注云:聚肉形如牛肝,有两目,食之无尽,寻复生如旧也。此皆封类可食者,但人不知耳。

当然,李时珍要比郭璞更近一步,他说郭璞所说的“聚肉”为“封类”之“肉块”,而“封”又称为“封豨”,正是传说中首尾长有两头的大猪。所以,在他眼里,这肉乎乎的一块难道是神猪之肉?

其实,根据现生物学的检测报告,“肉灵芝”实为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生生物体,也称真菌类生物体。此类真菌生物体,因为外观看去酷似肉类,或可称“菌类肉”。此外,正因为这种真菌类生物体内的菌体可自行繁殖生长,所以即使切掉一部分,也可再生。

所以,古人对于“肉灵芝”生物特性认知不深,再加上其外形特殊,又有再生的能力,所以才有了所谓“动物类复生肉”的神奇说法。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加靠谱呢?欢迎留言讨论。

郑重声明:【转载请申明出处】,如有任何疑问可以咨询太岁刘先生,联系电话:13811551108

上一篇:太岁肉灵芝泡水为什么不会腐烂发臭

下一篇:诸城桃林惊现肉灵芝——太岁 一起看看长啥样

相关推荐

我要评论



关注我们

    太岁肉灵芝网
返回顶部